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論文范文第五篇:法律與道德之間沖突與解決之道
摘要:"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社會現象完整地體現出了"情"與"法"的現實矛盾。如何有效地緩和沖突,尋找到可以使二者相互融合的平衡點,是現代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內在要求。文章通過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理解、對自然法學派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兩種不同觀點的比較、當前法律與道德之間沖突的深入分析和相關解決之道,探索以"惡法非法"(即法律不可以與道德完全相分離)的價值觀導向為法律與道德找到合適的相互存在方式,實現二者有機融合,更好地為社會和人民服務。
關鍵詞:法律;道德;沖突;解決;
作者簡介:杜雨思,萍鄉市安源區人民法院。;
一、法律與道德的概述
。ㄒ唬┓膳c道德的含義
法律是指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以權利和義務為調整機制并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人們行為和社會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是意志與規律的結合,在本質上它是一種上層建筑,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并集中體現他們的意志。這種規范反映了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或人民的意志,其目的在于維護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偠灾,法律是由特定的主體按照一定程序從社會中概括抽象出的具有強制執行力的普遍性適用規范。
道德是人們關于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非公正等問題上的看法以及與這些觀念相適應的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是基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產生的社會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它廣泛地滲透在社會中并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兩個方法影響人們的相互關系和社會生活。
。ǘ┓膳c道德的聯系和區別
法律與道德二者都屬于調整社會關系和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社會影響力都很大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會對社會產生規范效力。它們產生的經濟基礎是相同的,法律與道德都是在同一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并反過來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道德是法律具有合理性的基礎,道德可以滋養法治,促進法律充滿正義性;法律則是道德的保障,法律所具有的強制性和威懾力是道德規范得以遵守和傳承下來的重要保證。多年的社會實踐表示,道德規范的傳承與發展不會完美而自發地進行,而是需要一定的法律規范來保駕護航。用一句話表明二者的聯系可以說"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法律和道德的產生背景不同,法律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國家出現而相繼出現的,而人類的道德則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社會輿論熏陶形成的。其次,法律是在正式的場合通過一定的程序確立的,通過國家的外部強制力得以保障實施;道德主要是以社會習慣和傳統為淵源。對人們行為的影響主要是引導和自我約束,體現的是自覺性。道德的強制性來源于社會輿論與譴責,從而深入地影響人們的思想。
二、非實證主義觀點"惡法非法"的含義及闡述
。ㄒ唬"惡法非法"觀點的含義
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中一直以來備受爭議的論題,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形成了許多不同的關于二者關系定義的派系。其中,自然法學派從道德出發,認為法律和道德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法律是應該符合道德的好的法律,不符合道德的法律不應該叫做法律。法律在制定和實施的時候應該遵守道德標準,當法律和道德的方向相一致時才可以得到人們的認可,對人們產生良性的約束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權威性,在社會中發揮良性效力。
。ǘ"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比較出的優越性
"惡法亦法"是在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主張法律應與道德相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觀點。這個觀點認為法律不應該和道德有過多的牽連,法律是相對獨立的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其效力不在于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規范而在于是否由權威性的主體創制和頒布。這種觀點割裂了法律與道德的聯系,也就從唯物辯證法上否認了事物之間普遍聯系的觀點。按照堅持實證主義理論法學家的觀點,法成為主權者權利的無限擴張,基本上就是主權者操控國家的工具而已。過分的支持主權者的權利行使而忽略對人民群眾權利的保護,這種觀點承認的"強權即是公理"不會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
對比之下,"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相對立的觀點就顯示出了必要性和優越性。"惡法非法"這一觀點不僅僅反映了人類努力追求美好與善良的本質特征。這保證了國家的立法活動充分地受到了人們的監督,以保障創制出的法律是符合道德的法律,很好地維護了人民的利益,是有利于推動法治的發展。人是有理性,有思想和善惡思辨的,我們不能不分善惡將任何法律都稱為"法",只有符合社會所追求的道德價值,法律才能在社會煥發生機從而產生人們所期望的效果。要想法律得到人民的支持,產生更良性的約束力,就必須以普通民眾能理解的道德層面的常理人情作基礎,以道德指導法律的制定、適用、執行。
三、現實生活中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問題
法律的性質之一是穩定,作為調整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的重要規范準則,不容得它隨著瞬息萬變的現實情況隨時進行改變。我國國情也是復雜的,我國現在處于發展時期,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不一致就導致法律無法隨心所欲的變通。另外,法律需要通過立法者創制,所以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還受立法者的能力和水平影響。由此法律產生局限性和滯后性,跟不上道德發展水平的時候,就產生了法律與道德的正面沖突。
符合法律的規定但是在道德層面上往往會受到社會譴責,不符合正確的道德價值觀,F實社會中,有很多看似很合理但實際上損害了人們權利的法律。有一些強制性規定,雖然以保護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而制定,但是顯然已經觸犯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底線,例如自公布以來一直飽受爭議的"禁摩令"就反映出了明顯的弊端。原本是因為我國各地交通流動加快,摩托車過量易出現交通堵塞,加之其缺乏安全保障,所以越來越多的城市實施"禁摩令".但在我國,有很大一部分特定人群,由于收入和住址等多方面的因素,交通不便,購買轎車經濟壓力大,摩托車是他們最合適的選擇。這樣的法律雖有其好處但弊大于利,本身有著很大的不合理性,明顯缺少了對人情的關愛。社會需要政府通過有效措施進行把控來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社會的和諧和穩定,都只有在法律用以保障公民的權益為目的時才具有真正的法律價值,即成為"良法".
在情理上為大眾接受,符合道德,但是違背了法律本身的原則性和權威性。首先,是關于安樂死的問題!吨袊蟀倏迫珪·法學卷》的"安樂死"定義是:對于現代醫學不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醫生在患者本人真誠委托的前提之下,為了減少病人的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痛苦,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提前結束病人的生命。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法律在給予人們擁有生命的權利時,也應該賦予人們處理自己生命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安樂死"的合法化并不是給了每個人隨心所欲不尊重生命的權利,只不過,選擇死亡,是在特殊情況下的病人在衡量了生存和死亡之下做出的發自內心的價值判斷。一方面很多病人患病時期,其家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均是"無用功"時,病人內心就不會愿意再給家庭增添沒有結果的負擔;另一方面,"安樂死"的行為在客觀上為醫療事業節省了更多資源,利于促進整個社會醫療事業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安樂死作為犯罪,未免顯得有些無情和不合理,這無疑是與倫理道德相悖的。
四、如何有效緩解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矛盾沖突
。ㄒ唬├硇钥创傻淖饔
法律在生活中有效維護社會秩序,保護著公民的切身利益,但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還并不是那么親民。道德作為自覺性的規范更占據著人們心中的主要位置。如果有法律與道德相矛盾的地方,很多人往往會靠近道德一邊,認為法律太過嚴肅、缺少人情味。目前的法律確實還不能做到和道德有著相同的內在影響力,如果是一味的增添新的法律來達到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最終一定會使人民陷入對法律的厭惡之中。所以,我們要以理性地態度來看待法律的作用,社會不是只需要法律的約束就可以和諧穩定的,必須有道德與法律相輔,用道德來補充法律,和法律相互促進。
。ǘ┩晟屏⒎,將道德理念融入法律
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立法實際上就是把社會上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上升為法律形式,這是道德的合理內核與法律的外在形態相互結合的過程,也是法律擴大其調整范圍的一種方法。道德的法律化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都一直發展著。古時候的"以禮入法""親親得相首匿"等現象就是基本道德法律化的表現。對于我國這個注重倫理道德的文化大國,法律想要得到人們的尊崇和信仰,像道德一樣被自覺地遵守,就必須將道德情懷傾注到法律中去,以道德價值為重要基礎來體現出法律存在的價值。
。ㄈ┕龍谭ê腿诵曰痉
在執法方面,執法人員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執法過程中公平公正。雖然是執行法律,但是同時也要用道德理念武裝自己。通過進行公正有效的執法行為,嚴格打擊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同時也無形中增強了人們的社會公德意識。通過依法懲治虐待老人小孩等暴力的行為,可以促進家庭美德的培養;通過對闖紅燈違章駕駛的懲罰,可以增強人們的秩序感。在司法方面,司法就是法律的適用之過程,很多司法人員在法庭上往往依賴法律產生威懾力卻對道德的輿論導向選擇了漠視。在司法中應該使其更加人性化,增加靈活度。在維護正義的立場上不偏不倚,同時又要在司法中注入道德情懷,在程序和實體兩方面都做到司法和道德觀念相結合。在民事領域的司法活動中,主要是因為人身和財產的糾紛,一般講究意思自治,也講究道德人情,尤其是對其中的家庭糾紛,這種混雜著倫理道德的情況,冷冰冰訴訟往往不是解決糾紛的最好辦法。這時和解和調解方法就特別的完美。通過和解和調解的方法,既維護了法律的威嚴,也同時兼顧了道德情感,既然有了兩全其美的辦法,我們就應該在相應的領域做到更完善的貫徹。
。ㄋ模┘訌姺ㄖ魏偷赖滦麄鹘逃
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使公民在參與中無形地增強法律意識,增強對法律的認同感,為社會主義法律的貫徹實施奠定道德的基礎。通常,法律的作用在于用強制力威懾人民,使人民不敢做法律界限之外的事,但這不是自覺性的遵守,所以當法律有空子可以鉆的時候,往往有人會為了鉆空子鋌而走險。如果人們心中有了更高的道德教育和輿論的引導,那么他們會通過內心存在的道德感做支撐去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在生活中各地應該進行廣泛地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人們在道德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受文化的影響從而自愿地去遵守道德規范,這對法律的實施也是由很大益處的。所以,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
五、結語
法律和道德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行為的良藥。就如"惡法非法"觀點想要傳達的思想:法律與道德是不可完全分離的。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為政".法律與道德就像是齒輪的兩部分,互相補充、互相磨合,道德滋養法律,法律保障道德。只有認清楚法律與道德的本質,在二者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時,謹慎正確地處理好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才能對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意義,才能為社會健康、快速、有序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注釋
1張煜。論法與道德的沖突及其解決[J].大眾科技,2010(12)。
2劉騰。錢談"惡法亦法"與"惡法非法"[J].法制與經濟,2012(300)。
3張爽。無被害人"犯罪"的視角轉換安樂死之非犯罪[J].法學與實踐,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