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護論文第六篇:撫州市古村落保護開發對策分析
摘要:撫州古村落具有物質遺產和精神傳承的價值,富有深邃的文化內涵。針對撫州市古村落的保護開發現狀和經驗,總結分析了撫州市古村落保護開發的對策。主要包括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把村民的利益納入保護開發計劃,在科學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制定保護與修復方案,實行分類保護和開發,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升級,把古村落保護開發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依法保護開發古村落,建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年愛國教育基地,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關鍵詞:撫州市;古村落;古城鎮;保護開發;
Abstract:Fuzhou ancient villages have the value of materi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heritage,and are rich 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perience of ancient villages in Fuzhou City,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ancient villages in Fuzhou City. It mainly includes: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ringing the interests of villagers in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formulating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lan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lanning,implementing classifie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organically combin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with a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introducing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mechanism to protect and develop ancient villages according to law,establish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base and youth patriotic education base,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古村落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具有物質遺產和精神傳承的價值,精美絕倫風格迥異的古建筑,技藝精湛的磚雕石刻以及傳達的禮儀仁智信的倫理觀念,聚族而居的和諧理念,反映農耕文明的戲劇曲藝、音樂舞蹈、風土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在古村落找到注釋和解讀。由于古村落保護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大,很多古村落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以實現古村落保護開發的可持續性發展。撫州市保留了眾多的明清古村落,很多古村落格局清晰,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幸運的是這些古村落沒有拆遷毀壞。雖然有些古村的院落荒廢,古建有待維護,但保留住了古村落的原有生態,保護好這些古村落,需要解決好資金缺口、空心村、古建恢復還原、后期維護管理等難題;罨糯迓,延續古村落的生命力,以實現古村落保護開發的永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1 撫州古村落概況
撫州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200余個,很多古村落具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傳承,是臨川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根據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至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的公示數據統計,撫州市為96個,位于江西省首位。撫州市金溪縣保存的格局完整、歷史風貌較好、古建筑集中成片的古村落有100多個。金溪縣的中國傳統村落為42個,在撫州市名列第一。武漢大學建筑學博士生導師王炎松教授認為,金溪古村落群在中國同類歷史遺產中的價值可等同于福建土樓群、徽州古村落群、黔東南苗寨[1]。
撫州古村落姓氏往往是一村一姓或以大姓為主,如竹橋古村均為余姓,東源村均為曾姓,全坊古村均為全姓,蒲塘村主要為徐姓,浯溪村2/3為王姓、1/3為于姓,黃坊村姓氏主要為金、車、黃、何、喻。宗族的壯大與古村落的形成緊密相連,與之相隨的是古村落宗族文化的形成和加深[2]。古村落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商為主,如滸灣古鎮、后林古村、秀谷鎮老街等;二是以官為主,疏口古村官至刑部侍郎、大理寺卿的吳悌;游墊古村走出的官至工部侍郎的明中晚期人物胡桂芳;三是儒商并重,有開金溪雕版印書先河的竹橋古村、號稱“千煙之廈”的蒲塘古村等。
古村落的選址除了要考慮土地、水源、植被、氣候、交通等條件,還考慮安全的因素。撫州古村落非常注重選址,除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安全,還考慮心理的安全,很多選擇背靠青山,面臨開闊的格局。竹橋古村落依靠后龍山而建,坐北朝南,村前一溪如帶,農田分布在村落周圍。黃坊村背枕靈谷峰,面臨撫河水。岐山古村選址依山臨水而建。流坑古村落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環境優美。后林坊古村背靠后龍青山,總門樓為城堡式,樓上有了望窗,放置銃炮,抵御外來入侵。
撫州古村落富有深邃的文化內涵。撫州地處江西東部,長江中下游南岸,走出了陸九淵、湯顯祖、王安石、曾鞏、晏殊、趙長卿等名垂千古的歷史名人,豐厚的文化沉淀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燦爛的臨川文化,也造就了農業的發達和商貿的興盛[3],傳統的農耕文明在撫河大地得以發展傳承,古村落作為農耕文明的主要載體在撫州地域廣泛分布。走進撫州古村落,到處可發現刻有歷史人物、魚蟲花鳥、亭臺樓閣精美的木雕石刻,文辭優美、意境深邃的楹聯、牌匾、碑刻,珍貴精絕的書法作品,很多出于名家手筆。如刻有圣旨的蒲塘“名薦天朝”坊,美輪美奐;黃通的“忠義世家”坊,蔚為壯觀;竹橋的“對云”是四庫全書總裁的曹秀先的遺跡,還有記載著社會發展、歷史變遷、人物環境的古村族譜文辭雅致,都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
撫州有中國當前保護完整、規模集中、傳承有序、類型獨特、遺存豐碩,以“仕、商、儒、耕”為內涵特征的明清古村落群,充分體現了撫州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結構的穩定存在,是研究江右文華和臨川文化的重要實物史料[4]。傳統村落活化和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保護利用開發好優質的撫州古村落資源對于鄉村振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臨川地域文化,延續鄉村歷史文脈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撫州古村落保護開發現狀
對于國家、省級的歷史文化名村(鎮)和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得到了財政補貼投入,保護取得了明顯效果。
滸灣古鎮既是中國傳統村落,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江西四大名鎮之一,是明清時期的雕版印刷中心,明清時期很大一部分書籍都從這里發出,其中“貢試紙棧”是保存每年科舉考試專用紙的地方,屬于國家重點保護倉庫。滸灣古鎮數百年來一直是物資的主要集散地,被譽為“朝廷漕倉,贛東商埠,江南書鄉”。古建筑規模龐大,街巷格局保存完整,至今還存有9條長達200 m的古街古巷,江西自古就有“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說法,而“金溪書”指的就是金溪滸灣鎮在明清鼎盛時期聞名遐邇的雕版印書業。前書鋪街(如圖1所示)和后書鋪街見證著昔日印書的輝煌,目前還有建筑和院落正在修葺恢復,古城鎮的發展要能同時兼顧經濟持續發展和地方社會文化傳承,要以地方居民為主導力量;罨沛,讓古鎮的保護開發走上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撫州市已將滸灣雕版小鎮列入重點招商項目,擬通過招商引資,積極提升古鎮功能和品質,按照古鎮規劃進行開發和建設,擬將古鎮打造成一個古色古香、文旅融合、干凈有序、文明特色的示范鎮。
陸坊村是中國傳統村落,街巷縱橫,建筑群保留完整,陸坊村為宋代大儒,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之祖陸九淵的故鄉,陸氏家族因十世同堂二百年不分家不分灶而名震天下,號稱“十世同堂”,是以“孝”治家的典范,村內象山門樓(義里門樓見圖2)位于村口,三層,磚木結構,門樓上有對聯“同居十世儒門第,六相三賢理學家”。村里的古建筑與古遺跡大多保存較好,由兩排仿古式農屋夾著一條古韻幽幽的小巷———同居巷(見圖2)。如今的陸坊村古香古色,村容整潔,環境清幽,正是得益于新農村建設與古村改造。改造前的陸坊村道路泥濘,垃圾遍地,古建年久失修幾乎倒塌,針對此情況,村委會同村民開展村容集中整治活動,拆除違建,通過來自社會的贊助、新農村建設試點的政府補助以及村民自籌資金對村莊的道路、排水、旱廁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修復古建,保留古風古韻,讓古村文化重煥光彩,成為了“象山文化特色村”,陸氏家風值得在全社會宣傳和弘揚,很多人慕名而來參觀游覽調研陸坊村的歷史文化遺跡,感受陸氏家風和宗親文化。
圖1 滸灣古鎮
圖2 陸坊村
蒲塘村規模較大,因存有明代洪熙年間全石結構的“名薦天朝”牌坊(如圖3所示)而聞名,雕刻精美,造型莊重,牌坊臨水而建,坐西朝東,陽光照射水中形成倒影,景色優美,蔚為壯觀。村落北面有一座銅峰古廟,供奉村中走出去的民間神仙徐祥可,廟旁的三顆古樹,兩顆古樟一顆羅漢松,羅漢松樹齡達1 200余年,一顆古樟的樹齡達900余年。村內保存的東門、西門和南門顯示了完整的入口空間序列,村中保留了明代民居和大夫第、世宦祠、進士第、秀拔南州、亞成書社(如圖3所示)等大量清代建筑。得益于“拯救老屋行動項目”,村內很多古建院落都恢復了原貌,有一些正在維修當中。“拯救老屋行動”項目是由國家財政部、國家文物局資助開展的傳統村落保護公益項目。金溪縣實施“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堅持保護先行、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工作思路,嚴格執行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文物工作方針政策,堅持以產權人(農民)為項目主體,引導教育住戶居民履行古村落古建筑的保護義務,堅持把保護和利用緊密結合起來,讓修繕好的老屋成為產業拓展的新空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將古村落的保護開發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拯救老屋行動”解決了傳統村落保護中私人產權文物修繕資金嚴重短缺的問題。不僅如此,金溪縣還延伸開展了搶修屋頂行動、整改老屋環境行動、搶救家規祖訓民風良俗等一系列行動。
圖3 蒲塘村
仍有很大一部分古村落沒有列入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名錄和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由于資金人力投入匱乏,保護理念和保護機制尚未形成等原因,許多古建筑設施老化,墻體剝蝕嚴重,很多建筑是用木材建造,年久失修,坍塌嚴重,一些建筑上的雕刻精致的門窗被盜,面臨著古建筑敗落、原生態消失等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村民都搬到了城市居住和生活,有些村子已變成空心村,許多古村落房屋無人居住和看管,村民往往在老屋周邊新建住房,對原古建院落的恢復修繕的積極性不高[5],村落宗族文化面臨消失風險,古村落的綜合發展環境不夠理想,開發難度較大,古村落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任重道遠。金溪縣將100多個古村落分成三類保護。第一類是入選國家級、省級古村落保護名錄的,按照申遺標準實行嚴格保護;第二類是古建筑存量不多,但建筑技藝高、自然環境好的古村,對其進行適當開發和利用;第三類按照既不申遺也不開發的原則進行基礎性維修。
3 撫州市古村落保護開發對策分析
古村落古城鎮建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路,降低對地形地貌、地表肌理的破壞,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挖掘保護當地的民俗民情,以展現古村落古城鎮更多的文化內涵[6]。地方性是古城鎮的基本特征,古城鎮的保護與復興最能體現出城市或地方特色,旅游開發可作為復興古城鎮的一種主要手段[7]。當地文化的挖掘,當地特色的物質重構,通過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吸引原居民回流,當地產業的復蘇和“再生產”就成為了古城鎮旅游發展中的重要工作。對于地處偏遠的古村落還需要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2]。
古村落保護開發要把村民的利益納入保護開發計劃,使村民在古村落保護開發中受益,要能夠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從而提高原住村民保護開發的積極性。很多古村落道路格局保留完整,古樹參天,生態環境良好,但院落荒廢,無人居住。村民是古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傳統村落的宜居才能吸引居民,如果村落長期無人居住,即使經過修繕維護,長久下去,也會荒廢破敗,因此要想方設法留住當地村民,讓村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讓古村落充滿生機與活力。陸坊村通過盤活村級集體土地,成立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對全村農田進行統一管理,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提高產業競爭力,發展生態農業,建造萬花道田園綜合體,豐富旅游資源,提高了農民收入,很多外出務工人員出現了明顯的回流,實現了古村落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推動了鄉村文明建設。
在科學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制定保護與修復方案。前期進行詳細的統籌協調規劃,保護古村落不限于古民居古建筑的修繕,還有交通設施、排水設施、周圍環境的治理、古樹的保護等都需要詳細規劃,統籌考慮。撫州市南城縣對傳統村落嚴格執行保護發展規劃,防止因為開發而造成新一輪破壞,按照《城鄉規劃法》以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編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金溪縣古村落開發堅持“先策劃、后規劃、再建設”原則,編制傳統村落《保護性規劃方案》,積極引導村民,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村規民約》,出臺《金溪縣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實施辦法》等等。
根據古村落的現狀,實行分類保護和開發。撫州市古村落數量較多,破壞程度不同,在古村落保護開發上堅持分類保護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歷史文化價值、村落布局、環境、交通條件、損毀程度等采取不同等級的保護開發措施和發展路徑,遵循“一村一策”的發展思路[1]。對于一些交通方便、生態環境好、適合與旅游開發結合起來,通過采用“古村+”模式,解決古村落保護開發的資金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古村落的旅游開發應不改變古村落的歷史傳承文化,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保留古風古韻,有些增加了許多新時代的文化,變成了既古又不古[2]。對于位置偏遠,不適宜旅游開發的應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贊助的方式解決古村落維護的資金來源。
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升級,優化古村環境。竹橋古村在沒有保護開發之前,交通不便,道路泥濘,村內排水系統不暢,私搭亂建現象嚴重。竹橋古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對全村環境進行整治,拆除私搭亂建,對池塘進行清淤修整;對道路、通訊、排水、垃圾清運等基礎設施項目升級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根本改觀。通過一系列措施,村容村貌得到了根本改觀。蒲塘村村委會制定了人居環境管護基金管理使用辦法和衛生保潔制度,以建“美麗蒲塘,創美好生活”為目標,引導村民維護全村衛生環境,村民住戶自覺接受村委會和鄰里監督,增強環境衛生意識,積極協作,努力爭當文明戶文明家庭。
把古村落保護開發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古村落的科學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了機遇,保護與活化古村古鎮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古村落可根據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區域環境,將古村落保護與產業培育相結合,將地方傳統品牌產業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促進和豐富產業鏈的全面發展。撫州市很多古村落的保護開發納入了“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了經濟效益和古村保護的有效統一。在上李、陸坊、官橋等村組因地制宜培育休閑農業和生態農業,壯大鄉村旅游,集中流轉土地5 000余畝,打造集科研示范、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和農事體驗等為一體的萬花道田園綜合體,千畝“景觀花海”已成規模,帶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依法保護開發古村落。如何解決資金缺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保護好一群規模宏大的古村落需要不少的開支,由于大部分古院落古建筑屬于私人所有,原居民保護愿望不足,導致管理部門不能實施有效的管理。因此在引入社會資金后,明晰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的權限尤為重要。針對村落古建筑的產權難題,金溪縣探索出了“收購、租賃、托管”相結合的模式。古村落在引入投資方后,要保證各項保護措施在實際中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以能夠因地制宜的實現古村落保護開發的可持續性發展。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保護,探索建立傳統建筑認領保護制度,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
發掘整理古村文化,建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年愛國教育基地。如何讓青少年親近熱愛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著名作家馮驥才認為,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應該只是坐在教室里傳授,應引領孩子們在生活中親近傳統,潛移默化的感受傳統文化。撫州古村落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受中國傳統儒耕文化和臨川文化的影響而形成[3]。探索建設研學旅行基地,適當發展研學旅游產業。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竹橋古村中的建筑“八家弄”和“十家弄”耳門相通,戶戶相連,建筑形式體現了家族的凝聚力,是兄弟間團結協作、孝悌仁愛精神的折射。金溪縣傳統村落和紅色遺址———后龔村紅色歷史聞名遐邇,歷史上的金溪戰役的總指揮處就在此地,目前后龔村是金溪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陸坊村的陸氏家族“世代同堂”,不分家不分灶,成為以“孝”治家的典型,陸氏家訓影響深遠,古韻流芳,澤被后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族是同根共源的組合,家族和諧是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保證和基礎,陸氏家風和家訓對后世影響深遠。還有體現“清廉”文化的明清古鎮———廣昌驛前,等等。發掘古村落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基地,讓青少年在古村落體驗和感受傳統文化,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撫州古村落知名度的頌揚傳播,以及古村落保護開發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多種途徑宣傳撫州古村落,提高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保護好村落古風古韻的基礎上,發掘民間傳統文化在古村保護開發中的重要作用[1]。撫州市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3],有南豐儺舞、樂安儺舞、廣昌孟戲、宜黃戲和撫州采茶等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是以村落為基礎形成,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撫州古村落群古建筑種類齊全、數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歷史文化價值極高,但其知名度與遺產價值地位相比有待進一步提高。圍繞古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歷史名人故事和文化典故,創新宣傳方式,在利用好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通過新媒體多種方式推進撫州古村落旅游的整體形象,舉辦文創活動,拓寬旅游休閑文化產業,發揮撫州市得天獨厚的古村落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參考文獻
[1]王筱雄。金溪古村落保護 與開發的現狀與對策[N] .撫州日報, 2015-08-11(B版B3).
[2]施由明. 江西古村落的現狀與保護開發述論[J] .農業考古,2017(4):247-253.
[3]余晟華,吳文新,倪振瀧.撫州古村落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8(1):1-6.
[4]王炎松.遺落撫河的夢境一一-江 西撫州古村落品讀[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5.
[5]吳文新.講好撫州故事推進古村落文化開發[N] .撫州日報, 2018-01-10(B版B3).
[6]李紅。四川省古城鎮傳統遺韻保護研究[J] .山西建筑, 2015,41(34):4-5.
[7]廖春花.旅游融合發展的古城鎮特色保護[J]。旅游研究, 2016,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