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消費觀論文第六篇:校園網絡貸款產生的風險及防范措施
摘要: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大學生網絡金融服務成了近年來P2P金融發展迅猛的產品之一。只要你是大學生,提交身份信息和個人信息,交納手續費就可以輕松貸款。而貸款的實質卻是利滾利的高利貸,因而校園暴力事件、自殺事件頻發。本文針對大學生網絡貸款風險現狀及防控提出了建議,以維護校園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貸款;現狀;風險;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ㄒ唬┭芯繉ο
問卷形式可以更加直觀的反映高職學生網絡貸款的現狀。因此以湖南某司法類院校的在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中發放六百份調查問卷,最終收到五百四十八份有效問卷的基礎上進行調查。[1]其中大一學生占問卷總數的36.45%,大二學生占45.33%,大三學生占18.22%,男性占42.67%,女性占57.33%。從隨機抽取問卷的結果看,大二學生占據了問卷的主要部分,參與問卷的女生積極性高于男性。
。ǘ┭芯糠椒
筆者通過自編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內容涵蓋了高職學生學習期間生活費用的支出,消費的結構,助學貸款以及其他助學資助的形式,網絡貸款來源,學生金融知識,學生還款能力,學生貸款風險評估等方面,最終利用信息分析軟件處理得出結論。
二、大學生網絡貸款現狀及分析
。ㄒ唬┈F有情況
經過調查,學生月平均生活費小于一千元的占比為30.12%,在一千至二千元間的占比為65.25%,多于兩千元的比例是4.63%;而家庭給付生活費的頻率中每月一給的為62.12%,以學期為單位支付的為28.28%,不定期支付,只要沒了就給的占比9.6%;在生活費來源中,源于家庭及親朋的為82.29%,自己通過兼職賺取的為12.25%,部分來源于獎助學金的為5.46%;如果生活費不夠時的獲取途徑中,依靠父母繼續給付占35.21%,通過兼職賺取占33.58%,通過借款并含網絡貸款的占15.21%,其他方式獲得占16%;每月生活費是否進行計劃的提問中,不做計劃占20.14%,偶爾做一些計劃占51.54%,經常做計劃的為28.32%;消費構成中吃飯交通占55.23%,娛樂以及通訊占22.29%,交友(含化妝打扮)占12.03%,考證書籍培訓為10.45%;被提問對自己喜歡的消費會不顧一切的提問中,認為會的竟占13.25%,不會的占20.89%,視情況而定的占65.86%。
以上分析得出,學生月生活消費區間為一千至二千元,父母為了避免孩子亂消費會以月為單位給付,但學生不夠的情形時有發生。而彌補資金不足的方式比較單一,明顯看出獎助學金的發放嚴重不足。學生的養成教育的缺失使得無法形成正確的消費意識,而對學習生活中非必需品消費缺乏自控力,有可能養成不良的消費觀。
。ǘ┐髮W生對網絡貸款認知情況分析
通過調查,54.95%的學生并不了解網絡貸款的種類及運作,35.05%的學生只是知道一些,10%的學生完全不知道;對網絡貸款的風險認識,8%的學生很清楚,28.95%的學生表示一般了解,63.05%的學生說基本不了解;問及是否對校園貸的利率有所了解時,7.45%的學生表示很了解,35.36%的學生認為和銀行貸款利率持平,57.19的學生表示基本不了解;如果認識到校園貸存在的潛在風險,你還會使用嗎?11.25%的學生表示還會使用,88.75%的學生認為不會使用;你認為校園貸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影響?54.25%的學生認為提升生活質量促進消費,15%的學生認為盲目消費、沖動消費加大生活負擔,30.75%的學生認為沒有影響;你認為造成校園網貸負面效應的原因是什么?45.25%的學生認為監管部門失職,25%的學生認為學校管理滯后,22.21%的學生認為學生缺乏正確的消費理財觀,7.54%的學生認為是社會原因;問及學生個人對網貸發展的看法時,33.26%的學生認為應全面禁止,27.31%的學生認為應合理規制,39.43%的學生認為保持現狀更穩妥。
上述學生認為校園貸可以維持現狀,因為它可以促進消費,但多數學生理智的認為,如果存在高風險的校園貸不應繼續沉迷。大學生在金融法律知識以及社會經驗不足的前提下,同時缺乏對網絡貸款流程的進一步認知,雖然具有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但卻不能抵御較大誘惑形成網絡貸款風險。所以從抵御校園網絡貸款風險的制度出發,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進行心里疏導、消費觀養成以及金融法律知識灌輸等仍是我們積極努力的方向。
。ㄈ┐髮W生使用網絡貸款情況分析
對已經使用網絡貸款學生的情況調查顯示,使用過螞蟻花唄以及分期購物平臺的學生占整體使用網絡貸款學生的70%;貸款金額在一千至三千元的為92.3%,1萬元以上的占3.52%,其他占4.18%;借款多為考試培訓占35%,用于電子產品為28.12%,服裝及交友的為13.23%,用于外出游玩為8.29%,用于創業為15.36%,基本沒有用于飲食和交通;問及是否考慮過還款能力時,16.25%的學生說從未考慮過;還款方式中79.25%的學生依賴家長還款,堅持打工還款的占15.21%,但還有5.54%的學生提出可以以貸養貸;在問及為什么選擇網貸解決消費問題時,63.25%的學生認為,需要貸款的消費支出并不是很大,自由1000至2000元左右,用網絡貸款買了,下月還上壓力不大。22.15%的學生表示曾經多次在電商平臺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電腦平板等科技產品,認為網絡貸款的模式基本相似,沒多想就用了。14.6%的學生表示網絡上的貸款手續比較簡易,方便操作。
從以上分析看出,部分學生確實存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他們從網絡貸款的資金需求主要用于培訓考試考證,交友,創業。相當一部分學生確實用于購買不斷更新換代的電子產品。而學生貸款的同時并沒有及時考慮自身的還款能力,以及網貸產品的潛在風險(還款期限等),也沒有對網貸平臺風險以及自身風險進行評估,在缺乏金融法律知識的前提下又盲目自信,同時被超前的消費意識吸引進行了不理智的盲目消費、盲目借貸,會產生人身財產安全問題,引發校園網貸風險。
三、校園網絡貸款存在的原因及產生的風險
。ㄒ唬┤狈φ_的消費觀
1. 消費心理不成熟。
“用最新款的手機,出門打車或開車,身背名牌包包”講求生活質量以及超前消費,已逐漸成為90后大學生的消費觀。這是因為在全球一體化趨勢及西方人消費思維的影響下,年輕人傾向于通過借貸的方式彌補錢袋空空的尷尬。但大學生養成教育缺乏,認知能力較差,自我管控能力弱,[2]導致不成熟的過度消費,為大學生步入校園貸的陷阱埋下隱患。
2. 消費計劃缺乏。
大學生的消費主要來源于家庭,其他包括獎助學金和打工的收入。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部分學生家庭貧困,當地政府的生活補貼和計劃補助也是學生學費和生活費的主要來源。這些學生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對自身消費做合理的規劃,但大學生對于消費的規劃意識淡薄,無計劃無記賬,當消費大于支出時,還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甚而出現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發展和校園的安全穩定。
3. 消費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每月的生活費大多在1000至2000元之間,除基本生活飲食住宿外,多(22.29%)用于手機電腦等推陳出新的科技電子產品。而以就業為導向,需要用于教育培訓的支出(10.45%)絕對低于娛樂電子產品的消費支出,使得學生玩物喪志,影響身心健康及學業進展。
4. 消費來源單一。
生活費來源于家庭的學生占大學生的82.29%,當學生日益增加的消費需求超過家庭供給能力的時候,有些學生可能無法控制惡性無理智的超前消費,會選擇挖東墻補西墻,以貸養貸的方式繼續消費。當利滾利無法償還貸款的時候,這些“違約”的大學生就會被網貸公司催債,甚至跳樓自殺。著名的網絡紅人80后女輔導員毛晶玥為了揭露不良校園貸陷阱的套路與黑幕而匿名潛入不良校園貸QQ群,整理不良校園網貸的貸款陷阱及催收資料,并制作了《5分鐘解讀不良借貸套路》的動畫視頻來教育和引導學生遠離校園網貸。
。ǘ┚W絡貸款平臺監管弱
校園網貸幾乎沒有門檻,準入條件簡單,不需審查申請借貸人的信用,只需要學生提供身份證、學生證、銀行卡,家屬親朋好友的電話、個人信息即可辦理。借貸利息實質為高利貸,利息在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五之間,每日的逾期費用為借款金額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全國人大代表粟瓊向人大提交《關于加大網貸監管力度的建議》,希望國家規劃網貸市場,進一步防止因網貸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在此之前,我國也出臺了許多全國性監管政策,對網絡金融的有序發展提出了政策性的要求,但我國尚沒有專門針對網貸公司網貸市場的專項整治規制體系。[3]
。ㄈ└咝7婪稒C制不到位
校園網貸能在短時間內肆虐高校,說明學校自身的防范機制的疏漏和學生自身免疫素質有待提高。學校更多的致力于網絡貸款途徑的防衛,但缺少對學生自身消費觀的引導,對學生就業創業學習的最新引領,在信息滿天飛的網絡大數據時代在抵制網絡貸款誘惑的金融法律知識的深入教育上沒有大力度的投入精力,學校的課程設置也少見專門針對學生日常風險評估與防范。
四、大學生網絡貸款風險防范
。ㄒ唬╅_設針對校園網貸和消費的課程
開設消費課程,如消費心理學,正確引導消費觀,通過實操活動針對大學生養成教育缺失及大學生就業特點的消費心理培養學生消費素質;開設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全面了解網絡貸款的本質,網貸風險的評估以及網貸風險的救濟措施。提高學生自身免疫系統能力,應對復雜的網絡金融風險。
。ǘ┲匾曊n程思政
在專業課程中加入誠信教育、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4]減少互相攀比消費,合理利用網絡金融,規劃個人消費,建立自身信用系統,營造綠色校園,樹立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ㄈ┘訌妼W生活動的引導
豐富學生活動,指引學生遠離電子游戲等玩物喪志的高額消費,增強身體體質,提高智力,提高綜合素質能力,提高社交及情商,展現團隊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校園氛圍,端正大學生學習發展的責任。
。ㄋ模┙獙π@貸等突發事件的機制
校園網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其亂象叢生背后折射出了互聯網金融的亂象。如不及時整治,會讓大學生深受其害,以貸養貸,背負高利貸,擾亂學生身心健康、有序發展及學校的安全管理秩序,甚至一度出現大學生“裸條”借貸,被逼自殺的突發事件。如何應對校園貸事件并將危險扼殺于搖籃,就需要建立一個風險防范體系,從學生借貸行為的判斷評估到風險形成的報告分析,從學生消費的合理引導到提供學生個人征信評估而發放助學貸款,都需要一個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積極維護校園的安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李永麗,韋曉倩,王磊,王麗君.大學生對聯網金融的了解與分析[J]經貿實踐, 2016(06):206-207.
[2]后雪峰,王爍生粵東高職院校“校園貸調查分析及風險防控[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06):55-58.
[3]麻根生,高建國,邱萍,韓佳音.律師辦理民間借貸法律業務操作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4]黃永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政治系, 2011:15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