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庭廚余在城市垃圾中占比較高,處理難度大。因其濕度大不易燃燒,與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會惡臭、滋生蚊蟲等缺點,增加了垃圾處理的成本。將家庭廚余垃圾單獨分類和科學處理,是城市垃圾治理的重點,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文章介紹了家庭廚余垃圾的概念、現狀;分別說明了廚余垃圾堆肥處理的五種方法:有氧堆肥、波卡西堆肥、酵素堆肥、蚯蚓堆肥、黑水虻堆肥及不同堆肥方法的優缺點及使用。最后將廚余堆肥對農業及園藝應用中的方式給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給廚余垃圾處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廚余垃圾;處理方法;建議;
引言
廚余是有機垃圾的一種,包括剩菜、剩飯、菜葉、果皮、蛋殼、茶渣、骨、貝殼等,泛指家庭生活飲食中所需用的來源生料及成品(熟食)或殘留物。作為垃圾,我們在沒有執行垃圾分類前,一直將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合倒入垃圾箱,被處理的方式一般是填埋和焚燒。目前家庭廚余垃圾占家庭總垃圾的比重高達50%以上。然而廚余垃圾的水分含量很高,與其它生活垃圾混合焚燒時,會在貯存倉產生大量高濃度BOD滲瀝液,增加焚燒廠惡臭污染風險,降低垃圾熱值,增加二惡英類物質釋放幾率[1]。如果與其他垃圾一起填埋,則隨著廚余的分解,可生成堆肥,但混合了其他垃圾后,堆肥的品質降低,不能直接用于農業使用,沒有發揮其堆肥的價值。所以,正確的處理家庭廚余垃圾,將廚余垃圾無害處理,變成有效的能源回歸自然,非常重要,亟待我們去努力執行。
目前,在國家大力推進垃圾分類的形勢下,對廚余垃圾的處理只是進行單獨分類。我認為還需進一步的推進,讓廚余垃圾能通過家庭自我處理實現就近消化,其最有效、可執行的方法,就是家庭廚余垃圾堆肥處理。堆肥作為有機農業和園藝的基本技術,被廣泛的用于有機農耕,我們購買的園藝營養土,大多數是通過堆肥和原土配比后得到。堆肥中含有豐富的營養,且具有纖維化的物質,可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堆肥體中豐富的微生物群體,也是土壤改良不可缺少的物質。
1 、家庭廚余堆肥的方法
1.1 、有氧堆肥
有氧堆肥是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進行有氧發酵,利用嗜氧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來分解有機質,通過促進固體廢棄物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向穩定的腐殖質轉化的生物化學過程。有機固體廢物經堆肥化處理后制得的成品叫做堆肥,是腐殖質含量很高的疏松物質,也稱“腐殖土”。比較適合開闊、露天的環境,比如庭院或露臺的家庭,其具體方法,常見的有三種:
三明治堆肥。三明治堆肥法是堆肥里面最為常用的做法,像鋪三明治一樣,將廚余一層土壤一層,再廚余一層土壤一層的堆疊在一起,每層的廚余厚度控制在5厘米左右,土壤厚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這種堆肥法發酵速度相對比較快,異味少,漚制比較徹底,也被稱為萬能堆肥法。三明治堆肥的容器沒有嚴苛的要求,不用的廢棄泡沫箱、或者大一點的盆、桶或是不用的花盆都可以。缺點是容易生蟲,若放置在室外,容易被小動物打擾,取食里面的廚余。
三箱式堆肥。非常適合社區堆肥,用木條定制3個箱體,每個箱體1立方米,可采用1米×1米×1米的立方體,并排3個形成一組。在堆肥時,堆滿第一個后進行翻肥,將第一個箱體的廚余堆肥翻到第二個箱體,繼續在第一個箱體堆肥,堆滿后再將第二個箱體的堆肥翻到第三個箱體,第一個箱體的堆肥翻到第二個箱體,如此循環;使用堆肥時,從第三個箱體下層獲取。三箱式堆肥最大的特點是體量較大,容易升溫,若能保持濕度,并勤翻肥操作,堆體溫度能到達60-70度,可有效殺死蟲卵和病菌,得到的堆肥病蟲害少,可作為育苗土使用。其缺點是需要定期翻肥,較為辛苦。
編織袋堆肥是比較粗放的有氧堆肥方式,用編織袋將廚余收集后扎起,放在室外避雨的角落,大約6個月左右,編織袋內的廚余可基本被分解。倒出后可作為基肥使用。編織袋堆肥時,底部會有濾液析出,有異味,最好放在土壤上,或者用一個盆放置編織袋堆肥。
1.2、 波卡西堆肥
波卡西堆肥,是將EM活菌制劑混合到廚余垃圾中,一同放進密封的、底部可排水的堆肥桶,通過厭氧發酵來分解廚余的方法。此方法沒有臭味,操作簡單、堆肥原料廣泛。只要有一個專用堆肥桶和一包EM發酵糠就可以;且所有廚余垃圾(包括熟食、葷食、奶制品等)都可以拿來堆肥,減少廚余的浪費。該方法適合大部分家庭,可以在廚房操作,就地解決廚余垃圾。因其在室內使用,容量有限,要做到完全消除廚余垃圾可能需要多個桶循環使用。另外,要注意密封,密封不嚴會滋生小蟲子。
1.3、 酵素堆肥
酵素堆肥,是將廚余、紅糖和水按照3:1:10的比例放入密封的容器中發酵。前期要定時放氣,以免容器爆炸。如果加入EM菌液,可使發酵速度加快,大約一個月可發酵成熟,不再放氣。酵素堆肥的成熟的狀態是,廚余全部沉淀到底部,像淤泥一樣看不到原有的形狀,且不再生成氣體。酵素堆肥中的水可以是淘米水、洗菜水等廢棄水,若不想定時放氣,可以在瓶口用針扎個很小的孔,或者水封。酵素堆肥的液肥可以稀釋20-50倍用于澆花,固體沉淀物可以埋入土壤作為追肥。
1.4 、蚯蚓堆肥
蚯蚓堆肥,是指將蚯蚓引入到有機廢棄物處理技術中進行的堆肥處理過程。蚯蚓能利用自身豐富的酶系統(蛋白酶、脂肪酶、纖維酶、淀粉酶等)將有機廢棄物迅速徹底分解,轉化成易于利用的營養物質,從而加速堆肥腐熟過程。蚯蚓堆肥可以在室內進行,也是很多大型堆肥廠采用的方法。蚯蚓堆肥的速度要快,且蚯蚓在食用廚余后,可以產生蚯蚓糞和蚯蚓茶,是很好的肥料。蚯蚓堆肥的相對其他方法,對環境要求較高,溫度過高過低都不利于蚯蚓的生存,且廚余投放也有要求,高鹽的餐后廚余不可投放,橘子皮一類的果皮蚯蚓也不吃。
1.5 、黑水虻堆肥
黑水虻是目前較新的廚余處理方法,原先主要用于糞便的處理。黑水虻最大的優勢是能夠有效取食廚余垃圾等有機固體廢棄物,其自身轉化為昆蟲蛋白和脂肪等生物質,將廚余垃圾轉化為蟲沙有機肥,且處理速度快。黑水虻能夠在徹底滅活大腸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99%滅活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同時,高效降解廚余垃圾(減量化率>74%),并轉化成為蟲體有機質(蟲產率>10%),是一種高效衛生的廚余垃圾資源化方法[2]。
2 、家庭廚余堆肥對農業及園藝的影響
2.1、 堆肥回歸土壤,增加土壤養分
廚余垃圾在我國城市垃圾中占比極高,作為有機物,通過堆肥的方式回歸自然,是最經濟,最環保的方法。廚余垃圾堆肥處理后的堆肥土營養全面,且腐殖化的高纖維,給土壤帶來了疏松透氣的結構,內含豐富的微生物菌落也使得土壤更健康、更穩定。城市的綠化養護中病蟲害防治一直是工作的重點,其重要原因是土壤的不健康,比如土壤的板結、內含物單一,缺少微生物菌落引起的土壤區域性酸堿不平衡等。另外,路面硬化,大量的化肥和殺蟲殺菌藥劑的使用,讓土壤質量越來越差,最終導致植物的病弱。城市堆肥應用于城市土壤改良,雖然過程漫長,但是長遠看來,能發揮極大的作用,恢復土壤生態,才能可持續的維持植物的健康生長。
2.2、 踐行環保,培養園藝愛好
市民在廚余垃圾堆肥的過程中,消納了廚余,減少了廚余垃圾投放量。即可減輕政府處理垃圾的負擔,也增加了市民的環保意識。會有一部分人因為堆肥,結緣園藝,培養了園藝愛好。家里種植花花草草,將自己的廚余堆肥利用,得到了園藝帶來的樂趣,也處理了自己的堆肥。社區也可以積極開展堆肥,大家共建社區綠化,讓社區植物能夠在好的土壤中健康生長,減少物業綠化養護的打藥次數,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2.3 、親近有機農業,走近周邊農場
根據家庭廚余的生成量來看,平均一個三口之家一天的廚余垃圾在1000g左右,如果能都用來堆肥處理,其堆肥總量巨大,依靠自己種幾盆花花草草是消納不完的。所以,給廚余堆肥找到去處,是可持續廚余堆肥的必要條件。而隨著CSF(社區支持農場)的興起,家庭與農場的關系越來越親近,我們可以將廚余堆肥提供給附近農場,既可以減少農場外購肥料的費用,也可以很好的保證農場朝著有機農業方向發展。城市內的小型農場或者近郊農場,由于其土地面積的限制,無法靠農產品的量產維持生計,所以更需要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增加農場的附加值。農場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堆肥工作坊,讓城市居民將廚余帶去農場,參加堆肥活動,增加農場的人氣,也能帶動農場的產品售賣和服務消費。
2.4、 增加市民參與公園養護
公園每年的養護中,會產生大量的園林廢棄物。園林廢棄物多為枯枝落葉等,是堆肥里的C元素來源,然而有氧堆肥材料中理想的配比是C/N比25:1。公園有氧堆肥缺少N材料,而家庭廚余含有豐富的N元素,是N材料的重要來源之一。如果公園能夠設置廚余堆肥的場所,讓市民將廚余拿到公園中處理,可以就地消化廚余垃圾的同時,給公園有氧堆肥提供材料。
2.5 、開展堆肥循環項目,探索可持續性堆肥
采用廚余就地堆肥處理的方式,將廚余從垃圾傳統處理中分離出來。根據中國城市的社區分布和人群密度及做飯習慣等,會形成廚余堆肥量大、集中等特點。建議家庭采用波卡西堆肥,定時定點投放波卡西堆肥,集中回收,根據體量就地建立堆肥廠,再經過深加工后做成成品,低價銷售給需要的客戶;對于公司和學校等有食堂的單位,可以在內部建立廚余處理系統,可采用大型堆肥箱專人堆肥,也可以成立專業的堆肥組織與其合作,幫助處理廚余。
結語
總之,家庭廚余堆肥處理好處眾多,是城市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一種好方法。如果每個家庭都能掌握廚余堆肥的技術,養成廚余堆肥的習慣,自我消納廚余垃圾,并通過園藝的學習,學會使用堆肥;亦或是社區、公園、附近農場相關組織動員起來,將廚余垃圾堆肥處理,是對環境的可持續改善的重要手段,也是為了我們的食物能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長。
然而如何宣傳、帶動居民的積極性,幫助大家形成廚余堆肥的習慣是廚余堆肥落地的前提,堆肥技術的指導和問題的處理也是正確實施家庭廚余堆肥的基礎,廚余堆肥成品的利用更是整個家庭廚余堆肥是否能循環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黃幫群廚余垃圾處理處置現狀及技術應用分析[J]中國環保產業2020(8):36-38.
[2]姜慧敏,王文霞,任苗苗,等黑水虹轉化廚余垃圾過程中病原萄滅活規律的研究與綜合評價[J].環境科學學報2020,3(40): 101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