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世界經濟運行帶來巨大破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在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本文通過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表現,深層次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成因,從分析原因入手提出解決方案,以期規避風險,防范于未然。研究發現,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直接原因在于金融風險的轉嫁,金融信用評級失真和監管不力是爆發經濟危機的外部誘因,傳統思想和理論原因是對自由主義的信奉。
關鍵詞 :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成因;解決措施;
一、次貸危機發展過程
經濟危機通常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社會經濟的大混亂。2006年春天,美國次貸危機開始顯現。2007年8月,危機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的倒閉和投資基金的關閉引發了這場危機,房地產、信貸、股市、期貨市場等多重資產泡沫被空前規模性粉碎,全球財富縮水。惜貸、惜購的盛行影響了各行各業,拖垮了實體經濟,使資本主義在瀕臨崩潰的邊緣,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危機。
二、次貸危機的表現
住房市場次級貸款危機的爆發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放貸機構所產生的危機向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擴散,最終形成整個市場的金融經濟危機。從此次金融危機牽引的鏈條可以看出,造成危機的根源是實體經濟生產產品的相對過剩和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危機所展現的只是現實經濟問題的冰山一角。
在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下,資本家追求的是資本的增值與獲利。由于行業競爭與獲利壓力,資本家會最大限度地將資本投入到可以獲利行業,并在該行業擴大生產、投入再生產,其結果就是某些行業過熱、產品產量大幅度提升。在該階段內美國國內貧富差距大,居民消費欲望遠大于支付能力。美國為了避免引發相對生產過剩的危機,政府開展降息政策和過度使用金融創新手段,通過無限度擴大低收入群體的消費信貸,刺激社會需求,使社會在短時期內提升國內需求,加大企業供給,企業獲利。在這樣一個消費模式下,各大金融機構和投資銀行更加注重金融創新,通過分期付款、貸款消費、信用卡購物、次級抵押貸款等金融工具,刺激廣大民眾特別是低收入居民的透支性、提前性消費,由此,金融創新引發的各種債券市場為家庭背負超額債務下提前進行消費提供了條件。
在經濟發展欣欣向榮時期,社會普通房貸利率維持在6%~8%左右,但是次級房貸利率卻高達10%~12%,并且,大部分次級房貸利率采取可調節貸款利率模式。隨著美聯儲幾次加息,次級抵押貸款的償還利率持續攀升,因此次級抵押貸款可以為放貸機構帶來高額利潤。當政府提升貸款利率時,消費者所購買的資產發生貶值,消費者的負債迅速加重。與此同時,消費者收入不變,信用評級較低的消費者喪失償還貸款的能力,出現社會違約率不斷升高的現象。隨著房價下跌,居民資產貶值,逾期還款次級房貸、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購買力日益趨緊,次級房貸的支付鏈條被迫中斷,不少中小貸款機構逐漸走向破產。2008年9月,美國政府接連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大抵押貸款機構,這一事件的發生標志著次貸危機的全面爆發。隨著房貸機構的紛紛破產和倒閉,整個社會的信用支付鏈條也被迫中斷。許多經營次貸金融產品的銀行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甚至破產,大量金融機構的倒閉造成了歐美國家高度信貸緊張,導致了金融經濟危機的爆發。居民違約的原因在于從未來預期中受到重創,從透支消費的不可持續性中產生了對未來預期的悲觀態度。從整個過程來看,產生消費透支是為了緩解企業生產過剩問題,企業生產過剩源于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眾購買能力與購買需求不匹配,低收入群體數量多,但購買能力有限。群眾購買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資本和勞動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少數人掌握社會的大部分財富,但是少數人所表現出來的有效需求是有限的。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私有化的矛盾———一切真正危機的最根本原因,也就是群眾的貧困和消費的有限,但是貧困的群眾卻占社會的絕大多數。在當時,資本主義擺脫不了追逐利潤的本性,不顧實際情況擴大生產,刺激社會需求,發展成“似乎只有社會的絕對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極限”的一種畸形社會。
三、次貸經濟危機的成因
馬克思為解釋經濟危機的成因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市場經濟體制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形成的客觀基礎。經濟危機是商品經濟內部矛盾在宏觀經濟領域的充分發展;社會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制度根源;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內部矛盾在宏觀經濟領域的全面激化;信用經濟擴張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經濟危機,是“需求泡沫”在宏觀經濟領域的集中表現。
1.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是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占有方式導致長期收入兩極分化,貧富差距較大,占人口大多數的中低收入階層財富和收入很少,而占人口少數的高收入階層擁有社會大部分的收入和財富。窮人有強烈的購買欲望但支付能力較弱,而富人有超強的支付能力,但是有效需求小。并且富人達到一定階層之后,原來所需求的東西并不會仍然有需求,富人的有效需求會改變。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導致有效需求不足,社會出現嚴重的生產過剩,最終引發經濟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的特點是虛擬資本盈余,其實質是實體資本長期過剩。經濟危機新的表現形式就是從生產過剩到資本過剩。
2. 直接原因———金融風險不斷轉嫁于他人。
2005—2007年,機構和個人過度透支信用參與到虛擬資本的交易中,各種各樣的相關金融衍生品、相關資產都被證券化進而打包轉售。在經濟繁榮時期,次級貸款的金融產品因高額利潤受到資本的熱烈追捧,被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收購,后者從傳統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和居民手中獲得資金,導致虛擬資本、大規模流動性與金融市場證券化。出現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在于:人們面對虛擬資本有風險的時候存在僥幸心理,想盡快將風險轉移出去,在轉手中獲利。由于快速轉移,缺少嚴格審查交易品種和合同的環節,導致風險爆發。
3. 外部誘因———金融信用評級失真和監管不力。
當前,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惠譽、標普和穆迪壟斷了全球90%的債券評級市場。2005—2007年發行的擔保債務證券(CDO)中,85%被標普評為AAA級,其中大部分屬于垃圾債券。雖然美國國會在2010年5月通過了關于信用評級制度改革的法案,要求企業在評級時,不允許自行選擇評級機構,而是由專門的政府機構指定。但是,只要評級機構向企業收費的同時又不承擔評級后果,評級機構就會“依錢辦事”。金融信用評級失真,造假商業信用,誤導債券購買者,加上債券市場紊亂,缺乏相關規章制度,對債券市場監管不力,都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的誘因。
4. 思想和理論原因———信奉自由主義。
美國近30年來加速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所謂新自由主義,是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以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新自由主義推行企業私有化、自由化管理,缺少市場制度的監督,在面對危機的檢驗面前,往往不堪一擊。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時,金融市場缺乏監管制度,加上華爾街投機者鉆制度的漏洞,弄虛作假,欺騙大眾,為推動經濟增長,鼓勵人們瘋狂消費,社會資源分配嚴重失衡。美國新經濟政策的實行間接為次貸危機的爆發推波助瀾。
四、次貸危機的解決措施
次貸危機發生后,西方國家采取各種方式應對經濟危機,其措施主要是政府出臺扶持銀行政策,將企業國有化。
1. 西方國家全力拯救大公司。
面對經濟危機,西方政府首先采取保護大企業的方針,直接原因是由于這些大公司涉及行業廣,提供就業崗位多,當大企業倒閉時,會造成大量人員失業,社會不安,國家動蕩。1935年羅斯福新政將美國帶出經濟大蕭條的泥沼,這一系列方針政策都圍繞著給失業者提供崗位,保障工薪族的經濟安全。從深層次看來,政府拯救大公司出于對生產力恢復發展的考慮。
2. 政府采取各種國有化式的政策。
國有企業有抵抗風險的能力和恢復企業的功能,國有化成為西方國家解決經濟危機的重要手段。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英國、德國等一些國家動用國家資金對企業和商業銀行注入資金提供擔保,換取公司控股權,避免企業因資金周轉問題倒閉,并對被救助的企業進行干預、把控風險。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私有制一直是所有制度的主體,但國有化往往是國家應對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的體現。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制度的企業都有優缺點,所以國家需要結合自身情況發展符合國情的道路。
五、結束語
一個國家想要規避金融風險,就應該把握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程度。對虛擬經濟的發展做好監控措施;完善國家征信體系,巧借居民信用提前消費,正確引導居民消費。
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就不能走其他國家發展的老路、舊路。我們應該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發揮好市場與政府的雙重作用,將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走一條符合國情的新路,防范風險才能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1]盧江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釋義及其當代價值[J]經濟學家, 2019(08)17-26.
[2]姜英華資本邏輯、信用擴張與經濟危機[J].天府新論, 2019(04):19-26.
[3]崔健,孫碧涵次貸危機后美國投資銀行業務調整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 2019(06);105-111.
[4高云亮基于經典文本的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新思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9(09): 108-111.
[5]譚羽希,吳自宇,陸承琦.關于次貸危機的若干思考[J]當代會計, 2019(04):19-20.
[6]王紅英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當代表現及啟示J] .經濟研究導刊, 20111);:4-5.
[7]王偉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和原因一重讀 《資本論》和《帝國主義論》[J]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09(02):5- 15+159.
[8]白暴力,梁泳梅當前世界金融一經濟危機的原因與后果一資本主 義經濟基本矛盾的總爆發[J]經濟學動態, 2008(12):49-55.
[9]李成鼎.“滯漲”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在今天的表現形式[J]理論月刊, 1987(09):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