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高校應屆生面臨畢業壓力、就業壓力和升學壓力增大的局面,可能誘發更多心理危機。高校應依據生命至上、系統性、及時預警、聯動性等干預原則,通過心理危機風險識別和評估、危機風險防控、跨部門聯合干預和心理健康促進服務等四個途徑,針對應屆生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適應和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需求,助推高校開展和諧校園建設。
關鍵詞 : 高餃,應屬生,心理危機干預,路經分析,
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門檻提高、社會就業競爭增大、考研人數逐年增加,高校應屆生畢業、就業和升學壓力增強,可能誘發更多的心理危機風險。有研究總結某高校學生自殺危機案例,發現自殺學生中畢業生占比最大,本科生自殺者中大四學生人數最多,且每年3-5月是自殺高峰期。因此,做好高校應屆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確保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引領學生構建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助推高校開展和諧校園建設。
1 、高校應屆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
1.1、 畢業壓力增大
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指出,高校要嚴格考試紀律、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切實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大學畢業門檻的提高,勢必加大畢業難度,增加畢業壓力。尤其是“雙一流”建設高校以及“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為保證和持續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校綜合實力,會嚴抓考試、狠抓教學和畢業質量,其學生學業和畢業難度都相對更大。另外,在院系或學科層面,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和擬申請碩士或博士點的專業,對畢業生論文發表、專利申請、項目結題、畢業論文審核、答辯考評等方面提出比其他院系或專業更高、更嚴的畢業達標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也會增加畢業壓力。居家隔離期間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容易受到網絡質量、家庭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無法及時返校進行論文所需的實驗或數據采集,可能嚴重影響論文完成和論文質量。
1.2、 就業壓力增大
應屆畢業生總量增加,社會職位供給不足,尤其是企業人才客觀需求下降,應屆生就業難度增大。拉勾大數據研究院《2020年春季校園招聘報告》顯示,我國2020年應屆畢業生高達874萬,比2019年增加40萬人;受疫情影響,39.29%的企業縮減了校招崗位。同時,部分企業對崗位勝任能力尤其是學歷、社會實踐與實務工作經驗、英語和計算機考試等級證書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畢業生“求職難”“就業難”問題。此外,對于部分應屆生來說,疫情期間求職和就業渠道不夠通暢、返校和外出受阻,耽誤了線下實習和試用機會,阻礙了線下求職過程,給面試和順利就業帶來不利影響。
1.3 、升學壓力增大
隨著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增多、“僧多粥少”現象更加明顯,加之考核難度逐年加大,升學壓力顯著增大!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內容顯示,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341萬人,比2019年增長17.59%;往屆生比例不斷提高。
在碩士研究生升學考試方面,一是各高校推免名額比例增高,考研難度加大,如“雙一流”建設高校保研率一般在40%左右,部分高校甚至高達50%及以上。二是備考壓力大、時間長,大部分學生復習時間長達半年,跨專業或者報考目標定位較高的復習時間更長;擬報考專業和院校綜合信息分析難度大,目標定向困難;復習狀態不規律、不穩定,容易受到同寢室、同班、同專業其他考研同學干擾,影響復習效率。三是初試難度增大,數學考試難度穩居高位,專業課考試不指定含參考教材在內的復習資料;尤其是深圳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從2021年起進行研究生招生改革,將專業碩士學位考試科目中的數學二、英語二相應調整為數學一和英語一。四是復試難度加大,各專業復試資格分數線歷年升高,復試時對考試的評價要素增多,側重于關注其潛在研究能力和培養潛質;調劑難度增大,調劑名額減少、網絡窗口開放時間短,部分高校不再接受調劑學生。
2、 高校應屆生心理危機干預原則
2.1 、生命至上原則
按照《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衛疾控發[2016]77號)、《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等文件要求,高校要“加強人文關懷和生命教育,消除對心理問題的偏見與歧視”。心理危機發生后要在盡可能短時間內展開干預行動,立即脫離危險情境及時上報危機信息、準確評估傷害風險。干預中要以學生為本,將“生命至上”理念貫穿始終,預防和減少個人極端案(事)件發生。
2.2 、系統性原則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應屆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和防控預案,制定標準化、操作性干預流程和路徑,明確分工、責任落實到人,提前做好校內外軟硬件干預資源儲備,確保干預路徑綠色通暢、干預過程專業有效、干預結果高效滿意。
2.3、 及時預警原則
危機干預重在早防范、早預警和早干預。高校要主動策劃和實施畢業季心理教育和幫扶工作,培養畢業生積極心態、提高其自我調節能力。主動排查存在潛在心理危機風險的重點學生,幫助解決現實困難,減輕心理壓力,讓危機“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減少危機發生概率和不良后果。
2.4 、尊重和保密原則
要嚴格遵守心理危機保密原則,尊重和保護學生隱私,維護其人格和自尊。要避免貼負面標簽,禁止將幫扶和干預責任“下放”給心理委員、舍友等學生同輩;若確實需要學生參與,需遵照保密原則,防范隱私信息通過外泄和傳播。
2.5 、聯動性原則
教思政廳[2011]1號文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要求,所有教職員工都負有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高校要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參與意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學生工作部門、宣傳部門、教務部門、人事部門、財務部門、安全保衛部門、后勤保障部門、校醫院以及各院(系)、研究生院和相關教學研究單位等負責人要參與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統籌領導工作。應屆生心理危機干預也需要校內多部門聯動、合作,及時、高效識別危機風險,防控危機的發生和惡化。當危機事件危及生命安全時,高校要聯合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和公安110系統協同干預。
3 、高校應屆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實踐路徑
根據危機刺激源的不同,心理危機可分為發展性危機、境遇性危機和存在性危機三種類型,心理危機存在不同的發生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應采取對應干預措施。高校應屆生心理危機干預可通過心理危機風險識別和評估、危機風險及時防控、跨部門聯合干預以及心理健康促進服務等實踐路徑展開。
3.1 、識別和評估心理危機風險
心理危機的發生往往有誘發因素,且危機行為發生前存在語言、行為、情緒和軀體等方面的前兆表現。有研究調查發現,疾病、家庭問題、學校負性生活事件是大學生自殺行為的主要原因,其中學校負性生活事件是主要誘發因素,學業困難和戀愛問題是最重要原因;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是自殺高危因素。因此,積極識別、評估和預警高心理危機風險的學生,是畢業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3.1.1、 心理危機風險識別方法
(1)分解分析法。
排查可能誘發畢業生出現心理危機的相關環節、流程,識別出與高危風險行為密切相關的風險點,分析風險項、潛在風險環節、具體風險點。
(2)案例法。
全面收集、調查了解本校近十年畢業生心理危機相關事件,逐一進行案例分析和研討,詳細回顧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及處置結果,總結出可能誘發畢業生心理危機的相關因素。
(3)測試法。
應用量表或問卷掌握畢業生近期負性生活事件、情緒狀態、壓力應對方式,尤其是抑郁情緒嚴重程度;篩選出遭遇重大負性生活事件、不良情緒嚴重、應對方式消極且極端的學生。
3.1.2 、心理危機風險識別和評估主體
為充分發揮全員心理育人效用,畢業生心理危機風險識別和評估主體應涵蓋所有與畢業生可能密切接觸的人員,主要包括幾點:(1)學生處、研究生院、教務處、校醫院、就業中心、宿舍管理員等與教育教學和校園生活相關職能部門的教職人員;(2)輔導員、班主任、教務老師等與學生日常管理相關的學院教輔人員;(3)課程教師、實驗室教師、導師等與日常學業學習相關的教職人員;(4)班干部、心理委員、舍友等朋輩學生;(5)家長;(6)專兼職心理老師需在危機風險識別和評估中全程提供專業指導。
3.1.3 、心理危機的風險識別和評估
畢業生心理危機存在六個一級風險項、十五個二級潛在風險點、高-中-低-無四個風險等級。具體為幾點:(1)學業風險,學分是否修滿、有無違紀記錄及撤銷情況、畢業論文完成和答辯情況、考研或考博是否成功;(2)就業風險,有無確定就業單位及簽訂就業協議書、毀約、自主創業等情況;(3)經濟風險,助學貸款履約及經濟困難問題;(4)情感風險,有無重大戀愛挫折和家庭危機;(5)健康風險,有無身體殘疾、生理疾病和明確診斷的心理疾病或人格缺陷以及就醫情況;(6)偶發風險,有無其他突發重大負性生活事件。
3.2 、及時防控心理危機風險
高校要建構良好的“學校(職能部門)-學院-班級-宿舍-家庭”五級聯動干預資源,落實“關懷-篩查-教育-幫扶-輔導”五位一體風險防控策略,將畢業生心理危機風險防控節點盡量前移,根據不同風險項、潛在風險問題、風險等級進行差異性、針對性危機風險防控。主要防控措施包括:(1)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篩查重點學生;(2)校紀、校規、就業政策等教育和講解;(3)學業指導、論文指導、經濟補助等現實問題幫扶;(4)心理講座、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5)主動提供人文關懷和情感支持。
3.3 、啟動跨部門危機干預聯動機制
畢業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需要在校領導指導下聯合多部門合作進行,以最大限度保護學生生命和財產安全,減少危機可能不良后果,杜絕嚴重不良后果。成立由學校分管副書記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任組員的畢業生心理危機干預領導小組。組員接受組長的統一安排和調度。某一部門獲得心理危機信息時,根據危機的嚴重程度和時間性,向小組副組長或組長匯報,其他部門配合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完成。在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要加強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流暢溝通。危機干預領導小組成員,以及可能參與到干預工作中的教職員工和學生,需定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一旦發現畢業生存在中高危自殺信號,立即向領導小組報告,并采取相應措施:(1)由學院分管領導負責,成立監護小組,并指導將有自殺危機的學生轉移到安全地點,組織專人實施全天候監護;(2)立即進行家校溝通,要求家長盡快到校,共同商量解決辦法;(3)自殺高危時,立即聯動保衛處、校醫院等部門送醫診治,并陪同家長辦理請假、休學或退學等相關手續;若家長要求將學生帶回家里接受治療,需做好危機教育和協助工作。
3.4 、開展畢業生心理健康促進服務
(1)開展針對性心理素質活動。
就畢業生存在的共性問題,組織專題講座或素質活動引導其積極心態和合理應對壓力。實踐上可提供講座菜單供學生自選,心理中心提供心理宣泄場所,開通畢業生心理咨詢綠色通道等。
(2)進行模擬面試。
學院聯合心理中心、就業中心聯手組織校園模擬面試活動,專家老師現場指導和個性化建議,幫助畢業生提升就業面試技能、緩解面試壓力、提高目標崗位勝任力。尤其要重點幫助不善言談、個性內斂、容易緊張焦慮的學生。
(3)舉行畢業關懷活動。
構建快樂畢業校園氛圍,組織形式多樣的畢業關懷活動。比如,通過攝影、視頻、征文、留言征集、徒步等活動,以及贈送文創用品等,為畢業生提供積極心理支持和情感慰藉,加強其與學校的情感聯結、集體認同。
(4)積極自我關愛。
比如,在畢業前與心理老師進行一次自我探討;和輔導員或導師長談一次,聊聊大學收獲和感受;拜訪一位敬仰的師長,聆聽對方的生涯建議;整理書架,記錄大學的閱讀目錄;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表達感謝;與難忘的校園一角合影留念并題詞;通過電話、微信、郵件等方式與父母、親人或者朋友交流畢業前感受;記錄大學可能的遺憾與未來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浩,王群,黃俊鋒,等大學生自殺性事件發生的特點及管控策略研究一-以重 慶市某高校為例[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會議論文集[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
[3]馮正直軍人心理危機與干預[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 2009.
[4]楊振斌,李焰大學生自風險因素的個案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3,(08);96-9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