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農產品對國際市場調節的依存度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中美貿易壁壘的出現,不僅對農產品進出口及銷售問題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也同時給中國整體的農業經濟發展敲響警鐘。中國農業發展一直存在著技術低、結構差、農民獲得感不足等問題。其相應的政策措施沒有做到位,重視程度低等問題,需要重新得到審視和推進執行。相信在此次倒逼尋找出路之后,中國的農產品發展之路會步入一個較為明朗的階段。
關鍵詞: 貿易壁壘;農產品銷售;農業發展;技術;政策;
Abstrac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dependenc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as remained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The emergence of trade barri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only caused a certain degree of impact on the import and export and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t also sounded the alarm for China's overall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low technology, poor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farmers' sense of gain. Th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not in place, and issues such as low attention are needed to be re-examined and implemented. It is believed that after the search for a way out this time,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h will enter a clearer stage.
Keyword: trade barriers;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echnology; policy;
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作為世界性農業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中國農業由于自身存在集約化程度低、機械化水平不高、耕地資源不斷減少等缺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國外進口農產品的依賴程度較高,其中又以美國農產品為甚,我國農產品銷售處于一個進程遲緩的階段。而近些年來由于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熱化,雙方之間的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擴大我國農產品生產銷售優勢,是當前值得政府和社會廣泛思考和分析的問題之一。
1 、中國農產品銷售與中美貿易
中國歷來重視農業發展,從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便可看出,國家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極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實現了用世界1/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1/5人口的奇跡。但是,中國農業及農作物生產銷售問題目前由于種種原因,在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導致的一大后果就是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仍然較大。我國目前農業全部自給率約為87%,農產品中約有30%需要通過國際市場來進行彌補和調節。此外,我國農產品還呈現了“多的太多,少的太少”的局面[1]。一方面,從種類上看,國產玉米和稻谷階段性供過于求,而大豆、高粱等產品卻較大程度上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在質量上也凸顯矛盾,對接需求的、優質質量的農產品供給量少,需求飽和的、質量平平的農產品則供給過剩,無法滿足我國國民消費升級的需求。而相反的是,美國由于人少地多的原因,其中西部地區農業土地廣闊,生產條件良好,生產技術發達,農產品能在基本保證自給自足的同時大量對外出口貿易,并且在大豆、棉花等領域有著極大優勢。于是,一方面中國在農產品方面對國際產品的依賴程度大,另一方面美國則成為我國農產品進口的重要來源國。從整體上看中國在中美貿易中實現貿易順差,而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則呈現為貿易逆差,且在2006年-2017年中,從17.5億美元增長到了163.8億美元。美國作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進口國,大豆進口額占我國從美國進口總額的57.6%,大豆、高粱是我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農產品,對美國的依賴程度較高(見圖1)[2]。
圖1 2015-2020年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
在中美貿易壁壘出現之后,中國采取反制措施,首要便是抓住美國農產品對中國市場的高依存度。在首次對沒加征關稅清單中,農產品總額為240億美元,約占對美反制清單的70%,而其中大豆又占了超過一半份額,高達58%。這一方面體現了美國對作為其大豆第一大出口國——中國的市場高依存度,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對于美國大豆的需求一直以來都維持著較高水平。從數據上看,中國因此損失不小。2018年7月6日至2018年8月9日,中國在加征關稅之后,雖然減少了35.25萬噸的進口,但仍然需從美國高價進口19萬噸大豆。中國政府的反制措施雖然有一定作用,但是目前來講,美國在中國農產品進口中仍然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中國農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處于劣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短時間內也難以滿足中國巨大的農產品需求[3]。從整體上看來,我國糧食問題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日益凸顯,目前一時卻難以補足這個巨大缺口。而中美貿易壁壘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也必將導致中國糧食農業安全存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
2、 中國糧食安全受到威脅
2.1、 對下游養殖業造成沖擊
進口農產品,如大豆、高粱等,是美國向我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在我國加征關稅之后,這些農產品在國內數量減少,這意味著在一定時間內可能會推高大豆和高粱的價格,而這另一方面就會導致下游的畜禽行業的生產成本上升。眾所周知,市場具有滯后性,短時期內,養殖業首先會面臨著原料價格過高,生產利潤一定程度上被進一步壓縮,甚至出現虧本的情況。這就會導致養殖戶的信心下降,從而降低養殖規模,甚至是企業倒閉。另一方面,原料總量減少,必然會導致部分養殖戶由于無法獲得足量的飼料而不得不降低生產規模。由于中美貿易壁壘的沖擊,中國下游的養殖業發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沖擊和潛在的威脅,就以生豬肉為例,中國對美農產品進口兩大項是大豆和豬肉,一方面豬肉進口關稅的提高直接導致中國進口美國的生豬肉數量減少,另一方面,由于大豆進口上的巨大缺口,豆粕作為重要的飼料來源數量減少,會導致生豬生產成本的上升,豬肉價格上漲,生豬養殖業因而受挫,老百姓的豬肉消費水平有所下降。
2.2 、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首先一方面就是上面所論及的養殖業受挫,不久便會導致肉類價格的波動。如果短時間內不能找到合適的進口替代國,國內肉制品消費無法很好得到滿足,肉制品數量減少,肉類價格上漲,國內肉類食品消費價格上升,百姓生活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大豆進口量減少,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的食用油消費,由于我國從美國進口大豆多為高油大豆,對我國食用植物油供給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因此,對美國大豆進口的大幅減少,將會導致我國食用植物油市場的短期波動,同時也會影響食用植物油的價格有所上漲,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數會有所下降。
3、 解決中國自身農產品及農業問題的措施
3.1、 推進農產品生產規;、專業化、現代化
要想提高農產品自給率,降低農業糧食安全風險,則必須要從技術上入手。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農業資源總體上呈現出人多地少的矛盾。而這一矛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得到解決。所以要增強中國農產品產量,必須從土地單產量入手。而要提高單產,即必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質量。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就已經大量地采用農業信息化技術進行農業生產,農產品收成率大幅度上升。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一直保持著傳統落后的農業生產耕作方式,導致出現農作物收成低、農產品生產成果轉化率低下等問題。隨著我國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推進,在農業的推廣方面也應該與時俱進,迅速行動。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也應該提高對于農產品生產現代化、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和認識程度,要有緊迫感。由于發展農業需要一定的經費作為資金支持,而目前農產品生產模式還處于“差不多”水平,因此政府轉而把更多的財力和精力放在農產品推廣渠道上,比如電商平臺等。過去一直強調發展農業,扶持農業,但農產品的銷售發展之路卻被晾在一邊,甚至有些農產品處于滯銷狀態。另一方面,由于各地方的農村教育差距懸殊,農民文化程度水平偏低,受過初級教育的農民占3.4%,接受過中等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民高達76.4%。[4]因此大多數農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民,缺乏對新型生產技術的理解與掌握,依舊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導致農作物收成不高,質量偏低,缺乏競爭優勢,農產品經濟收益情況因此欠佳。
針對上述現象,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好政策和機制,利用良好的惠民政策對農民的種植養殖方式進行引導與完善,通過各種渠道大力推廣農產品,比如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互聯網營銷等。而在地方政府層面,地方政府要不斷落實、貫徹好中央的惠農政策,推廣宣傳新型現代化農作物生產技術,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激勵農民參與到現代化生產中去,最終完成農產品的合理轉化。另一方面,對于農民,政府需要制定一定的惠農政策,讓農民可以放心采用新技術,同時進行宣傳教育,改變原始落后的生產觀念,增強農民對于新技術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此推動農產品技術化、專業化進程。此外,國家層面則要對于從事農產品科技開發研究和從事技術生產的人才進行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用良好的政策引導更多的大學生走進與農產品技術相關的領域之中,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貢獻。地方政府則需要利用相關的惠農政策,引進高技術水平和高學歷的專業人才,推進農產品生產的規;、專業化、現代化,通過高科技人才完善相應的生產模式,擴大農產品的實際經濟收益。
3.2、 引導農民糧食生產與國家需求相結合
此外,最為關鍵的一點在于農產品生產需要對接國內需求。在評估風險的基礎之上,加大對于某些特定農產品生產的支持力度,同時出臺政策阻止部分過剩農產品的盲目生產,讓承包經營者選擇生產最為緊迫的農產品,如大豆、高粱,以及優質稻谷等,防止中低端和過剩產品的進一步庫存積壓,以緩解高端產品和稀缺產品的進口壓力。同時企業經營也要努力追求質量,我國對國外農產品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對本國農產品的信任危機,由于質量參差不齊,使國人更愿意相信國外產品。完善質量審核制度固然重要,但從根本上改變國民對本國農產品信心的還是農產品質量。需要承包經營者努力走高端路線,打造品質優良的產品,重振國人對國產農產品的信心。
3.3、 成立農業合作社,農業能手組織宣傳
地方政府鼓勵農村“兩委”成立農業合作社,組織周邊鄉鎮中的農業能手以及鄉鎮委派的農業技術員入社為其他成員進行培訓,教授他們農作物種植的技巧和方法,幫助他們實現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農作物單產量得到了提高,為農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在農業能手通過講授自身使用現代化農業種植技術所帶來的便利與收益時,不僅僅是在教他們如何提高效率和單產量,同時也是在推廣宣傳現代化農業技術。只有通過農民自身去宣傳其中的益處,農民才會更好地接受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這就起到了很大的宣傳效果。在結合政府宣傳的惠農政策的基礎上,對農業機械進行補貼,鼓勵農民采用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進行耕作,以此提升農作物的產出量,增加農產品經濟收益。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4多億人口的大國和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歷年來都是國家關注的首要問題。如今,在中美貿易戰和逆全球化浪潮的挑戰下,我國的農產品銷售問題與農業整體發展問題也應重新得到國家的關注和審慎分析。關于農產品的銷售及進出口現狀,特別是中西部落后地區的農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規劃,要更加決策有方和執行有力。相信在經歷過這次警示之后,能倒逼國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的農產品發展之路會有更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楊肖麗,薄樂,牟恩東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培育、運行機制與實現路徑[J].農業經濟2020(01):78-79.
[2]王康杰基于發展區域公共品牌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分析-以運城市地理標志農村品為例J]農學學報,2019(06):34-36.
[3]陳子清.淺析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策略[J].吉林農業2019(23):65-67.
[4]倪瑜.中美農業發展概況對比分析[J].新產經, 2018(12):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