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契訶夫戲劇中的象征手法探析
【引言】象征藝術在契訶夫戲劇中的應用研究引言
【1.1 1.2】契訶夫戲劇中的意象象征與情節象征
【1.3】契訶夫戲劇中的人物象征
【第二章】契訶夫戲劇作品中象征的特色
【第三章】契訶夫象征手法對后世的影響
【結語/參考文獻】契訶夫戲劇文學中象征性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引言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29--1904.7.15)作為小說家與莫泊桑、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同時契訶夫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也在世界文壇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對當時的戲劇進行了革新,為現代派戲劇奠定了基礎。但就在十九世紀契訶夫的戲劇還是不被人重視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其戲劇的意義和獨特性越來越被人們關注。
契訶夫的后期創作以戲劇為主,主要劇作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寫出了俄國大革命前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大部分知識分子精神的空虛、苦悶。契訶夫早在童年時代就非常喜愛戲劇,中學時代就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戲劇《普拉東諾夫》。契訶夫的戲劇描寫的是平常生活,并沒有傳統戲劇中跌宕的情節,即使偶爾能夠發現一些波瀾也是深藏在人物內心或是隱藏在生活瑣碎中,而就是在如此平凡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體察出戲劇人物的苦悶和作者本人對生活深刻的思考。契訶夫在現實主義作品中融入內涵豐富、引人深思的象征意象,往往一些看似是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情節、事物、場景,甚至是劇中的一個小人物,契訶夫都可以使其具有象征意義,細細品味讀者就可以從中體會出無窮的深意。
契訶夫當之無愧為偉大的戲劇家,他的劇作像陳年的酒,越放越香醇,經歷了時間的磨礪和考驗,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和喜愛,無論何時讀他的劇作都會有新的體會和與之前不同的感受,這就是一位大師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一、契訶夫戲劇研究動態
契訶夫的戲劇讓后世的人們有不斷挖掘、不停深入欣賞的空間,就好像一個物資豐富的礦藏,讓我們有取之不竭的新鮮寶藏,每一個學者去研究、每一次去品讀其作品,都會有新的收獲。也就是這樣的力量,讓國內外學者在契訶夫的劇作中孜孜不倦地探求。
。ㄒ唬﹪庋芯繝顩r。
契訶夫在戲劇方面的成就之巨大、影響之深遠,使得他的戲劇一直在世界各國不斷上演。俄羅斯人對契訶夫是極為敬愛的,因此俄羅斯的學術界也極重視對于契訶夫戲劇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許多成果。
二十世紀初期蘇聯的契訶夫戲劇研究并不受人重視。有些人用他們庸俗的品位來品評契訶夫的文學作品,認為他的作品只是表達平民小知識分子的觀點和思想;而有些人則受一些政治觀念的影響,認為契訶夫的作品脫離社會政治環境,是以旁觀者的眼光來審視社會,指責他"不問政治".
五十年代,隨著以往的某些批評不斷受到懷疑,人們開始以新的眼光重新注視以及研究契訶夫的戲劇。在當時出現的諸多研究論著中,最突出、也最受人關注的是葉爾米洛夫的《論契訶夫的戲劇創作》、《契訶夫傳》兩部作品,突破了原先的陳詞濫調,肯定了契訶夫的歷史地位。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在于對諸多劇作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出版。1960 年,前蘇聯科學院出版了《文學遺產》第 68 卷(契訶夫卷),這本專集是研究契訶夫生平與創作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獻,收錄了 1944 年-1951 年出版的契訶夫 20 卷本的一些作品和書信等。
其中還收有一些契訶夫的手稿,像《三姊妹》和《櫻桃園》兩部劇就都有手稿存留,也包括契訶夫與友人的信件,在梅耶荷德給他的信中還提到他的表演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契訶夫影響的。在這部專集中,還有一些托爾斯泰對契訶夫的評價論述和柯羅連科在其日記中對于契訶夫的記載。書中還記述了契訶夫戲劇在歐美研究和翻譯成果。這些專著為我們整理、研究契訶夫戲劇及其創作思想、手法提供了很大幫助,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契訶夫及其時代,進而更準確的理解其作品。
1973 年,前蘇聯列寧圖書館召開了關于契訶夫戲劇的學術研討會,會上莫斯科藝術劇院的著名導演О·列夫莫列夫談到了在戲劇舞臺上的契訶夫劇作并發表了《契訶夫戲劇》,Э·帕佩爾內也詳盡地分析了他的戲劇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聯系及其藝術風格。20 世紀 80 年代俄羅斯的契訶夫戲劇研究進行了規模巨大的"基本建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專著是《契訶夫作品和書信三十卷集》,這是由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主編的。里面不僅幾乎包含了契訶夫全部作品的手稿,而且還包含對其文集、戲劇集等作品集版本的注釋,這些詳盡的記載對之后的研究者有很大益處。近十多年來,俄羅斯幾個著名出版社,也補充出版了契訶夫作品選集的多種版本。不僅為契訶夫文學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且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俄羅斯的研究者就是在"基本建設"之上,逐漸深入研究契訶夫文學并形成了"契訶夫學".
從 20 世紀 90 年代起,因為俄羅斯研究界視野的開拓和研究新方法的出現,在契訶夫的研究上有了新的拓展。較突出的成果是 1990 年出版的"契訶夫學"系列論文集。論文集共有四本,第二、三、四冊還有副標題,分別是"20 世紀文化背景上的契訶夫"、"契訶夫與法蘭西"、"梅里霍沃時期的著作和生涯".契訶夫在梅里霍沃時期的創作和生活主要以戲劇為主,像《海鷗》和《萬尼亞舅舅》就是這一時期的劇作,論文集中還記載了他在此時的感情狀況。這些論文集很全面的反映了當時俄羅斯對契訶夫文學研究的方向和水平,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1992 年,在梅里霍沃舉辦了一次紀念契訶夫遷居梅里霍沃 100 周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后有相應的專集出版和一些文集、回憶錄出現,例如《梅里霍沃年鑒--巴·葉·契訶夫的日記》、《在梅里霍沃度過的日子》等。隨后又有《契訶夫與德國》、《契訶夫與法蘭西》的陸續出版,這種跨文化的研究又為"契訶夫學"開辟了一條新路。綜上所述,九十年代契訶夫戲劇的研究著重在于結合歷史背景及其生平的解析,跨文化研究也開始嶄露頭角。產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M·捷普林斯基的《契訶夫在薩哈林》、A·康基多夫的 《契訶夫在波里莫沃》(1991)、A·丘達科夫的《契訶夫在塔干羅格(文學年譜)》(1987)等等。
雖然俄羅斯對于契訶夫的研究視野開闊又深入,但在眾多研究專著當中對其戲劇進行專門論述的卻相對較少,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葉爾米洛夫的專著、格·別爾德尼科夫的 《戲劇家契訶夫》、安·屠爾科夫的 《安·巴·契訶夫和他的時代》、尼·伊·法捷耶娃的論文集《契訶夫的戲劇革新》等。
與此同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家的學者也都非常關注對契訶夫戲劇的研究,出現了一批優秀研究學者,如弗吉尼亞·伍爾夫、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亨利·特略亞等等。這些學者主要認為契訶夫是歐美現代主義戲劇的奠基者,甚至把他當做自然主義的一份子。契訶夫的戲劇被二十世紀的學者們認為富有現代意識,并且對現代戲劇和劇作家有非常大的影響,他的影響波及到了美國現實主義戲劇,甚至現代派的重要組成部分--荒誕派還把契訶夫當做他們的鼻祖,一些曾是美國現實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也改革了傳統現實主義模式,成為現代戲劇的先鋒,如奧尼爾、莉蓮·海爾曼、田納西·威廉斯等。而且契訶夫主張的要絕對客觀地描寫日,F實生活,使戲劇的外部沖突降到最小,同時身為醫生的契訶夫,創作時會不自覺的把科學的、自然的描寫手法帶入作品。這些就又與自然主義作家左拉的文學主張不謀而合。
西方研究者對其戲劇作品也有獨到的解讀:伍爾芙在劇作中感到契訶夫對人類未來的深沉擔憂和對靈魂的內;金格曼在他的《契訶夫劇本中的時間》中提到了契訶夫運用的各種數字實際也是揭示時間在無聲地逝去;米爾斯基認為契訶夫劇中人物各說各話的對話正是反映出現代人之間的距離、陌生化;凱·魯德尼茨基主要指出契訶夫在沉悶的生活和困惑的人們當中不時穿插進希望和美好事物則體現出他對美好的向往。
。ǘ﹪鴥妊芯繝顩r。
契訶夫是最早進入我國學者視野的俄國著名作家之一,對契訶夫的研究雖已有百年歷史,但是最初只是局限于對其戲劇的簡單介紹和翻譯,并沒有深入的研究。宋春舫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過契訶夫,是在中國介紹契訶夫的第一人。他還在 1918 年的《近世名戲百種》里介紹了契訶夫的主要劇作《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姐妹》和《櫻桃園》,還評價契訶夫是少見的俄國最優秀的戲劇作家。1919 年,在《近代戲劇家傳》中沈雁冰則簡單闡述了其戲劇的主要藝術特色:"乞戈夫(契訶夫)之戲曲……只是平平淡淡寫去,將一己所見的道理寫出來給人看,并沒有曲折,也不故作驚人的章法。"進入二十年代的中國,處在對契訶夫的戲劇譯介階段的繁榮期。1921 年出版了《俄羅斯戲曲集》,其中包括耿濟之和鄭振鐸翻譯的契訶夫幾部主要多幕劇。1925 年,《三姐妹》(曹靖華譯)問世,之后又出版了焦菊隱等人翻譯的一系列戲劇作品。到 1949 年,契訶夫幾乎所有的劇作都經過了翻譯出版。同時,契訶夫研究還吸引了一些國內作家的目光,如著名作家魯迅、瞿秋白、巴金、茅盾等對契訶夫的戲劇都有過重要評論。但是這一時期對契訶夫戲劇的研究專著還是少數,沒有形成具規模的研究隊伍。
1949 年后,受中蘇結盟這一歷史背景的影響,契訶夫在中國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正逢契訶夫逝世 50 周年和誕辰 100 周年,1954 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列契訶夫為當年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國內派出以巴金為首的代表團赴蘇聯參加紀念活動。
所以,五十年代全國不僅出現了數量龐大的評論和紀念性文章,還排演了多部戲劇讓人們感受到了契訶夫劇作的舞臺魅力。葛一虹《契訶夫的戲劇在中國》、戈寶權的 《契訶夫的作品在中國》都是當時的代表性論文,分別對契訶夫文學及戲劇作品的譯介情況進行回顧,這些論文為之后學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我國在此時卻沒有專門的著作是研究契訶夫戲劇的,只有 1957 年出版,張守慎翻譯蘇聯的葉爾米洛夫的專著《論契訶夫的戲劇創作》,這本專著見解獨到,對作品特別是四部主要多幕劇的分析非常細致,雖然其中帶有比較濃厚的政治氣息,但其對中國學者日后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有很大的啟迪。1960年曹靖華的《契訶夫戲劇集》問世,可以說是當時最全的戲劇集,其中包含七部多幕劇和五部獨幕劇,翻譯精準,質量上乘。同時,由于幾次戲劇的上演,一些期刊和報紙上也刊登了各種評論和觀后感性質的文章。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的復蘇,契訶夫的研究再一次受到了重視。從體裁的分類研究到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人物形象等等,對契訶夫的研究出現了大量有價值的成果。這一階段對契訶夫戲劇的研究視野更加寬廣,深度也有所增加,之前備受冷落的一些劇作也受到研究者們的青睞。
80 年代后,我國在對契訶夫戲劇的譯介上有了更大的發展和突破。主要的翻譯作品有汝龍的《契訶夫文集》(共 16 卷),是根據蘇聯的《契訶夫文集》翻譯出來的,包含契訶夫的所有作品,還有部分學者評論和他的書信等,包含內容非常豐富,是汝龍一生的研究和翻譯的結晶。此外,焦菊隱譯的《契訶夫戲劇集》和多人譯的《淡淡的幽默:回憶契訶夫》分別在 1980 年和 1991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
我國的學者們也注意到了歐美對契訶夫的研究。1992 年,法國作家亨利·特洛亞的《契訶夫傳》經過翻譯在我國問世,這本書資料豐富,見解深刻有力,有很大參考價值。
此時我國對契訶夫的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大,已經出現了比較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既有契訶夫與國內著名作家的比較,如契訶夫與魯迅、老舍、巴金、曹禺、夏衍等的比較;也有與國外著名作家的比較,如契訶夫與莫泊桑、易卜生,還有與俄國本土作家高爾基、托爾斯泰等的比較。
還有學者的研究是從戲劇史的角度進行切入的,如王遠澤先生的《戲劇革新家契訶夫》一文就從契訶夫對過去的傳統創作方法的借鑒與超越入手,分析契訶夫在整個戲劇史上的意義與貢獻。此前,人們已經對契訶夫戲劇的一些現代性特點有了些了解,在這一時期他的這些特色,如象征、停頓,吸引研究者們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如童道明在《契訶夫戲劇的現實主義象征》一文中論述了契訶夫獨創的把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創作手法的融合,并分析了"停頓"、"潛流"等特色;他的《從<海鷗>看契訶夫對現代派的雙重態度》不僅論述了契訶夫戲劇特點與現代派的關聯,及他對現代派的態度,也闡述了《海鷗》中風景與音響的象征性;李辰民在《<伊凡諾夫>和契訶夫的戲劇革新》中對一直不甚受關注的契訶夫第一部多幕劇從新型的戲劇人物、生活化的戲劇場景和抒情心理劇特點(其中包括劇中抒情獨白、停頓、象征意義的音響)進行分析,評價其成敗得失。還有學者注意到了中國現代話劇的產生也有契訶夫影響的因素,研究的比較深入和全面的是契訶夫與夏衍、曹禺等現代劇作家的比較,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胡星亮《契訶夫戲劇在中國的影響》等。
21 世紀的契訶夫研究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又逢契訶夫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我國舉行了"國際戲劇季--契訶夫戲劇節"這一活動,再一次將契訶夫的大量劇作搬上了我國話劇舞臺。由林兆華導演的《三姊妹·等待戈多》把分別是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兩部戲劇進行解構、拼貼,造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戲劇效果,引起了國內很大反響。童道明還為這次活動專門編了一本《戲劇三種》。這一時期我國學者對契訶夫戲劇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深度也不斷增加,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也大幅上升。例如,陳世雄發表的《歐美現代戲劇史》把契訶夫的戲劇放在歐美現代戲劇的背景下進行分析,認為他"在汲取歐洲'新戲劇'創作經驗時,依托了俄羅斯小說創作的寶貴傳統、他自己敘事作品的傳統、屠格涅夫與后期奧斯特洛夫斯基戲劇創作的傳統,以及莎士比亞(首先是《哈姆雷特》)的傳統。"歐蕙芳在《論契訶夫戲劇的現實主義象征》中論述了契訶夫戲劇與頹廢派象征的區別和其象征的具體體現,其中主要以《海鷗》和《櫻桃園》為例研究了主題、背景及一些細節的象征意義。論文中有針對人們忽視的細節的分析供讀者思索,但也因篇幅有限沒有詳盡的研究兩部戲劇。還有黃瑩瑩、黃幽燕的《契訶夫多幕劇中象征手法的運用》以《三姐妹》和《櫻桃園》為例具體分析了兩部劇中對象征的運用,并總結了其象征特點。論文涵蓋了很多象征意象,解析較具體、深入,但只以契訶夫的兩部劇分析其象征手法似乎還是有所缺失。
二、契訶夫戲劇象征藝術的研究價值
一百多年來對于契訶夫的研究從未間斷過,甚至隨著契訶夫的作品越來越大放光彩,在現代直至今天還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契訶夫及其作品將被更多的人認識,也將還會是諸多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從國內外對契訶夫戲劇的研究成果來看,雖然對契訶夫的戲劇研究已經比較全面,但在某些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缺憾。
國內外對契訶夫戲劇的研究雖然很全面、深入,但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研究者們會不同程度的受到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繼而也會把對契訶夫的研究染上一定的文化、政治或個人色彩。而且,無論從研究數量、深度還是接受人群的廣度來說,在我國契訶夫的戲劇始終還是沒有其小說的影響大。而筆者是要站在現代新世紀的視野下,不摻雜任何政治、個人喜好的因素,盡量客觀、全面地對契訶夫的戲劇進行研究和評價;再次,一般對契訶夫戲劇的研究,一方面是針對契訶夫某部作品做具體細致的研究,另一方面就是研究戲劇中的某個特點,其中也有對其戲劇中象征特色的研究,如對戲劇中聲音的象征意義、人物的象征及戲劇中主要場景、道具的象征意義的研究,但往往是以一部劇或是兩部劇為例進行探討,并沒有就一個象征特征把契訶夫最主要的多幕劇,即《伊凡諾夫》《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進行全面整體的分析和深入、細致的探究。這就使契訶夫的戲劇在象征藝術方面的研究有一些缺失,當人們談起契訶夫的象征時更多地只會提及個別的有代表性的劇作,而其他作品當中的象征藝術就會被忽視;最后,對其戲劇的象征特征的研究一般是作為研究契訶夫戲劇的現代特征等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一些研究結果中出現,就是單獨出現也對這一特征沒有詳盡、全面的描述和研究。
因此,筆者所作的契訶夫戲劇中的象征藝術研究就是試圖補充關于契訶夫戲劇研究的這一不足之處,希望從以下幾點研究契訶夫戲劇中的象征藝術:第一,全面地了解契訶夫戲劇中的特色之一--象征,并從象征的角度把五部多幕劇中的情節分類進行具體、深入的闡述和研究其象征意義;第二,由分析契訶夫的戲劇作品總結出其象征的特色并加以分析論證,以更充分的理解其象征;第三, 把契訶夫的象征特點與其他作家的類似特點進行辨析與比較,以及其戲劇中這一特色對后世的影響,使我們可以在比較中更清晰、透徹的了解戲劇中的這一特色。